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21 14:49:19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使学生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2。讨论交流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开启地狱之门,和作者一起到有“人间地狱”之称的奥斯维辛作一次地狱之旅。

二、幻灯片展示一

游览过程:

毒气室和焚尸室——怒放的雏菊——死囚牢——女牢房——试验室——纪念长廊——微笑的女孩——绞刑架

1、看到“雏菊花在怒放”,你想到了什么?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2、面对照片中注视着你的眼睛,面对女孩的微笑,你的感受和理解是怎样的?

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

三、关键句理解

1、“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在文中几次出现,各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1)强烈反差,奠定基调;

2)首尾呼应,寄托提醒。

2、为什么作者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设置悬念,引导读者;

2)承上启下,巧妙过渡;

3)突出主题,回环照应。

3、是作者亲自参观这些地方吗?如果不是,记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么上面的?

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从而产生感受、反应;记者(罗森塔尔)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四、幻灯片展示二

直观感受参观者的表情

五、技巧探究

1、这篇新闻与一般注重时效性和客观性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一般报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时效性最新发生的事件时效性不强

报道内容客观事件个人感受

情感倾向客观个人情感浓厚

2、这篇报道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现在请大家以评审委员会的身份给它写一则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给《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

六、拓展讨论:

幻灯片:在地狱之门的思想者(罗丹)

1、一个走在人类文明前列的的德意志民族为什么会犯下滔天罪行?怎样看待人类文明与罪恶的关系?

2、莫泰利的诗

七、结语

希望我们能够终结罪恶,开启幸福和平的天堂之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3、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4、牢记历史教训,树立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奋斗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让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启发式。

【教具】幻灯片、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一、导入激趣

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

二、奥斯维辛集中营介绍

资料图片ppt、展示:

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戮。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大罪的历史见证。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兰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40平方千米,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莫诺维策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按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结语几方面概括一下这篇新闻的内容。

一、导语:

二、背景:

三、主体

四、结语:

2、让我们随着参观者的步伐走进集中营

(1)、看了视频和课文以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 ……此处隐藏3003个字……“h”:how(如何)

6、新闻的种类:消息、通讯、特写(广义上还包括报告文学)

①消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作出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的一种文体。使用频率高、数量多,是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问题,故人们常常把消息称为“新闻”。可以说,狭义上的新闻即指消息。

②通讯:一种比消息详细而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及时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情况和问题。

③特写:一种“再现”新闻事件、人物或场景的形象化报道。强调视觉印象,以描绘为主要手法,往往截取事件发展进程中的某个片段、细节或画面,绘声绘色,给人以特写镜头般的感觉。有时也是新闻的写作手法的一种表现。

二、相关资料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有“死亡工厂”之称。其遗址在距克拉科夫(Krakow)西南60公里的波兰小城奥斯维辛(波兰文:Owicim),今日已成为博物馆和纪念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奥斯维辛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集中营内共有3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的营地,分布在整个波兰南部西里西亚地区。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维辛一号、奥斯维辛二号、奥斯维辛三号组成,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指挥官鲁道夫胡斯(RudolfHoess)供认,多达300万人死于该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国家博物馆已经将该数字修订为110万。集中营内关押着来自德国、苏联、波兰、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荷兰、比利时、挪威、意大利、西班牙、中国等三十多个国家的犹太人、吉普赛人、战俘、知识分子、抵抗组织成员、“反社会分子”、耶和华见证人和同性恋者。约90%的受害者是欧洲各国的犹太人,大多数受害者是被毒气室的毒气齐克隆B杀害,其他死亡原因是苦役、疾病、个别处决以及所谓的“医学实验”。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历史见证。

布热金卡:(官方翻译为比克瑙,奥斯维辛二号):这是一个灭绝营,其主要任务是在毒气室进行大规模屠杀,有大约96万犹太人,75,000名波兰人和19,000名吉普赛人在此遇害。此外它也包括几个较小的集中营:布达的农业营、加悔泽的养禽营、赖斯科的蔬菜营和一些医学、化学实验室。

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1900年11月25日—1947年4月16日),党卫军一级突击队大队长(军衔:中校),1922年加入纳粹党,1934年加入党卫军,1940年5月4日至1943年11月任奥斯维辛集中营指挥官。纽伦堡审判后被定为乙级战犯,1947年4月16日被绞死在在奥斯维辛一号营地的焚化厂前。

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籍。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1963年返回《纽约时报》总部后,罗森塔尔从事编辑工作。1969年,罗森塔尔在《纽约时报》经济陷入困境之际,推行大刀阔斧的变革,开拓广告业务和扩大读者群。他加强了《纽约时报》的都市新闻报道,增添了一个每天出版的经济栏目和若干有关体育、周末休闲和科技的栏目,为报纸注入新的活力。罗森塔尔自1977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在总部工作期间,他长期主管国际新闻报道,树立了崭新的报道风格,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1986年卸任后,他又成为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撰稿,直到20xx年才搁笔。20xx年5月10日晚在纽约曼哈顿一家医院去世,享年84岁。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作者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4

一、创设情境:

1、学生展示合作完成的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介绍,包括震撼人心的图片,配上《辛德勒名单》音乐,让学生入境。

2、假如你是一名记者,来到这个曾经的集中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一切,你会选择什么角度来报道奥斯维辛,或者你会将镜头对准什么呢?

二、研读文本:

1、标题设疑

本文的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疑问:为什么说没有新闻?

既然没有新闻,为什么还要写?

作者写了些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文本。

2、解决第三问:“作者写了什么?”

镜头一:参观者的反应和神态

镜头二:奥斯维辛周围的自然景物

镜头三:废墟上的雏菊花

镜头四:年轻姑娘的微笑

3、总结

写法:正如焦点访谈所说的“新闻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有一类新闻,会把人类永恒不变的情感因素掺杂其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是这类新闻的典范之作。

角度:将镜头对准参观者的反应和奥斯维辛集中营四周的景物,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和道德责任感。

4、回到开头的问题“奥斯维辛到底有没有新闻?”

一样的景点,一样的游客的震惊愤怒,这里阳光明媚,的确没什么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要写呢?用文中的话来说,“非写不可的使命感”齐读6段。“这种不安的心情是什么?”担心人们遗忘历史。

三、拓展延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罗森塔尔1958年写的,那我们今天读这篇新闻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罗森塔尔希望人们不要忘记历史,希望这类惨剧永远不要发生,可是这半个世纪来,人类又有过多少战争,种族之间经过多少野蛮的屠杀,人类怎样才能杜绝这一悲剧重演呢?

四、以《集中营生还者的一封信》结尾。

希望同学们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同时,永远不要忘了培养健全的天性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做一个大写的人!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