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教学设计方案集合10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这首诗歌具有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生动、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注意营造音乐的氛围,采取角色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
3、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
1、了解小令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和 VCD 碟片。
2、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低声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学生凝神静听,乐曲像小溪般流入学生的心田。)
在音乐的节奏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以乐曲《橄榄树》为引子,激发学生兴趣,导入学习主题。
二、感知内容
配乐朗读:播放陈星演唱的《流浪歌》。“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呀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读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学生也许会联想起远在异地的亲人和流浪天涯的羁旅之人没有什么两样,从而产生共鸣。
教师用语言描述这幅画面: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昏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让学生闭目想像,感悟其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要求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之情(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活而不乱),并要求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和自己的创意作简笔画,加深思考。(学生的简笔画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的工笔,有的写意。)
配乐朗读,调动情绪;描绘情景,引导想像;交流发言,表达情感;作简笔画,加深印象。
三、研读与赏析
请一位学生模拟费翔的声音小声地唱《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吹来故乡泥土的芬芳,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漂泊……”(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小声哼唱,充满感情。)
播放凯丽金的钢琴曲《回家》,烘托气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请一位女同学将自己搜集的有关小令的知识向同学们介绍,并举例说明。(女学生们争先恐后)同时,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请一位男同学介绍《秋思》的意境,其他同学补充说明: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学生深入意境,进入角色。)
学生配乐(《望乡》:“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袅袅炊烟飘来了思乡愁……”)朗读。启发学生讨论:主人公的心境如何?(孤独而思乡。)
营造氛围,烘托情感,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四、拓展延伸
播放轻音乐《江南好》和《采花》,让学生放松一下,然后进行扩展性学习。
1、介绍20世纪初以庞德为先导的英美意象派诗人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元曲的情况。(学生静静地听。)
2、《秋思》的意象分析及《秋思》对英美意象派的影响。
3、比较意象与意境的异同。(学生纷纷发言,教师正面激励。)
4、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5、提问:游子为什么思乡思亲呢,哪一首诗可以作证?(分组讨论《游子吟》。组织学生朗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扩展学习,开发教学资源。
五、课后延伸
1、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并低声播放《窗外》曲子。
2、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3、组织学生齐唱《常回家看看》,掀起高潮,结束新课。
搜集诗歌,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改写诗歌为散文,进行创新作文练习。
【课后反思】
这堂课我注重营造了一个音乐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得到了增强。这一节课还渗透了音乐和美术教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设计方案 篇2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梅花吗?你能简要说说梅花的品格吗?(不畏严寒,不怕风吹雪压、顶天立地、不肯低头),今天我们来学习《梅花魂》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解“魂”。
二、预习课文 ……此处隐藏11685个字……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3、朗读理解课文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沙尘暴的图片新闻,讨论环境保护问题是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那么谁在保护着我们的环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4课《绿色的卫兵》
2.读准字音卫兵,什么是卫兵,换词说。
(二)了解课文大意
1.这群卫兵其实是谁呢?听范读。
2.自己尝试读,回答问题。
(三)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1.轻轻地读课文,圈生字,划词语,想意思,标段落。
2.读通课文,读正确长句子。
3.分段接读课文,纠正错字。
(四)集体讨论,检查自学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集体正音。尤其注意:兵吼浓刺噪
2.出示词语,自由读,开火车读。
3.讨论识记生字。
4.分小组读课文,重点读准字音。
(五)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有几句话?
2.一排排卫兵是指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3.齐读第一段。
(六)巩固练习
1.齐读生字,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2.抄写生字,范写噪、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阅读理解第2、3、4段,理解手臂、长城、明朗、宁静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3、知道树林能挡狂风、阻黄沙、隔烟雾、减噪声,给城市带来整洁与安宁。
4、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初步具有爱护花草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词语:卫兵、货车、烟雾、轰隆隆、挽起、整洁、浓烟、强弱,边开火车,边随机问问题,说意思、造句。
2、出示图片,齐背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看与第2段有关录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规范回答的语言,鼓励用自己的话说。
2、那我们看看课文怎么写的,读一读,数数有几句。
3、课文先写( ),再写( ),最后写( )。指名分句朗读。
4、比较叫和吼叫有什么不一样。还有哪里看出沙尘很猖狂?我要进城!
5、你们觉得绿色的卫兵怎么样?哪里看出的?读一读。
6、感情朗读,师生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7、尝试背诵,指名背诵,看录象背诵,齐背。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出示第三段,齐读。
2、讨论与第二段的相同与不同点。
3、比较美丽又干净和明朗又宁静,能不能换个位置呢,为什么?
4、看录象,感受后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评价。
5、同桌分角色朗读,齐读。
6、背诵练习。自由准备,指名看录象或看板书背诵,齐背。
(四)学习第4段
1、女生齐读。
2、出示第一段,比较不同点。
3、齐背。
(五)巩固总结
1、看板书回忆全文,背诵全文,充分利用板书的关键词。
2、完成课堂作业6
3、我们知道了绿色的卫兵为我们的城市带来的一切,那我们可以为我们的城市做些什么呢?
4、总结:我们要争当绿色小卫士,保护环境从爱护校园环境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教学目标 :
1.学习3、4自然段),完成作业 本作业 。
2.了解兵马俑的阵容、神态。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用也许、似乎造句。
5.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用段意归并法归纳主要内容。要做到语句简洁、连贯。
2、用似乎、也许造句
教学难点 :
1、用似乎、也许造句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揭题,激情入境:
1.导入 :在数千年文明中,有这样的一个奇迹,它是秦始皇兵马俑。
2.读课题,想读出什么感觉?
3.用自豪的,充满惊叹的,历数沦桑的感情,用自己的声音,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找出重点:
1.想看看兵马俑吗?欣赏作者用妙笔为我们铺开的介绍兵马俑的画卷。
2.快速轻声读一读课文,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兵马俑的?
3.概括一下,写了什么?(板书:军阵神态)
三、了解军阵,读出气势:
1.考虑一下,四人小组读这段,可以根据角色怎样分配任务
2.指名小组读,为什么?(了解总分总结构)
3.分别读前锋,主体,侧翼和后卫三句话,掌握精锐,强大,灵巧稳固的特点。
4.根据军阵图分别指出这三类军士,并补充
5.能根据图猜测一下当时他们是如何打仗的吗?
6.是的,秦军依靠这支军队获得无数胜利,读一读作者如何盛情赞美军阵的。
7.补充内,快速阅读:
1)介绍了几个俑坑?共有几个秦俑?
2)兵马俑分为兵俑和马俑,这段提到几种兵俑?
8.总结,好一个威武雄壮的兵马俑。
四、揣摩神态,训练句式:
1.导游指引下,读第四自然段。
2.这些兵俑共有的特点是?
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是什么意思?
3.古代雕塑家将他们雕得像活的一样,作者又用高明方法把它们写活了,我们能把他们读活吗?
4.介绍了哪几种,最喜欢哪个兵俑,划一划,读好它。
1)老战士:
A.老战士给你什么印象?哪儿看出来的?(说,读,比结合)
B.面对这样的老战士,你由衷地感到一种敬佩,大家一起读一读
2)小战士
A.喜欢小战士哪点?解释稚气,读出稚气
B.谁愿意做个年轻充满朝气的小战士,愿意读的都站起来读一读
3)战马:
A.战马在做什么?战马有什么特点?(抓住竖耳瞪眼,膘肥体壮的特点)
B.没读过的都站起来读一读
5.这三句描写的句子中,都有一个作用相当,意思相近的词,你发现了吗?
6.出示似乎可能也许,表示什么?
7.用上猜测的方法,能使静化为动,死变成活,欣赏一个片断描写。
8.观察,并写句型
9.交流,汇报。
10.由兵马俑的面相能联想到性格,谈吐,职业,这也是联想的高境界了,要这知道这些兵俑只是一些陶土烧制出来的而已,如今我们眼前能这样生动地展示出来,得归功于技艺高超的匠人,和妙笔生花的作家了。
五、总结内容,再度激情:
1.最后,介绍一个秦陵的略图。
2.我们能相信,当秦陵完全揭开神秘面纱的时候,必然会再次令世界震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