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时间:2024-06-21 15:49:29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通用8篇)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通用8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通用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

七十年三代人,一路沉重。还原成生活,就没人把这些事当回事了,即使是主人公都那么匆忙,沉重感叹的是深夜的读者。

亲人之间心灵的阻隔居然左右了人生选择,人世坎坷颠沛流离居然就因为“说不着”。春水流成坚冰,竟成为了无法渡越的长河,辗转追寻,但愿万里风尘吹不散最后的梦想。

我理解这部作品其实就俩字:率性。三代人都因率性而悲哀,也因率性而畅快。朋友之所以成为朋友,就是能接受并呼应对方的心声。朋友之所以成为敌人,就是心里所想坦然倾吐,摧毁了对方的期冀。然而在生存的底线上,很多人不敢率性啊,不敢坚持。杨百顺到杨摩西,生活所迫,杨摩西到吴摩西,也是生活所迫,只有吴摩西到罗长礼是精神要求,自主选择。然而又是饱经沧桑后最无奈最无力的选择。真是可怜的人啊。

在离乱黑暗中的一丝温情,就是群星,总给人活下去的勇气,杨摩西之于牧师,吴摩西之于巧玲,章楚红之于牛爱国,就无异于深夜里的星空。温情被时空拉抻成最纯最浓牵挂,这世界最遗憾的事是什么呢?恐怕就是这样的牵挂没有尽头吧。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2

这两天陪伴我的是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近来的几个月,我总是在让散文、教学论文、课堂实录围绕着自己,因而这两天,我心里感到很踏实。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这句话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主人公之一牛爱国的母亲曹青娥在自己活了70岁,儿子心灰意冷时说给他听的;另一次是牛爱国的养姥爷吴摩西(小说的主人公)的孙媳妇何玉芬在死了丈夫、带着两个孩子过日子时说给他的。小说中两个主人公的命运似乎不顺坦,生活得很纠结。看完掩卷时,是今天上午8点30。

不被父母喜欢、和妻子没有共同语言、甚至被戴有色帽子、和周围的人无法融洽相处等等,似乎成了两代人的共同点,但是又怎样呢?文学是高于生活的,但文学还是源于生活的。当把文学投射在生活上时,我们发现了生活中的种种真实,甚至是丑陋。

小说中的很多人,夫妻之间是不和睦的,这又有什么关系,谁能保证你第一次结婚的人,就是最正确的?但是,又能怎样?永远处于纠结之中?永远后悔?别忘了,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这年头,谁管谁?管好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不要总那么累,就是在过最好的日子。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3

初读《一句顶一万句》,觉得好难懂,感觉作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知所云。但同时又想,精品就是精品,必然有其与众不同的深刻含义,因此耐着性子读下来。随着故事的不断深入,似乎逐渐触摸到了文章的核心,“一句顶一万句”,说话有着重要意义,话说好了,有其正面意义,话说杂了,影响极为恶劣。如果一个人一直都没有弄明白这一点,那么,注定他的一生是糊涂的,也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读到后面,逐渐被故事的深刻内涵所吸引,特别想知道主人公的最终结局,特别想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深刻含义,于是熬夜读完整部小说,并在深夜不断揣摩各位评论家的评语。其中文艺评论家摩罗这样写到“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笔触始终紧贴苦难的大地和贱如草芥的底层人群,结构单纯而内容丰富,命悬一丝而荡气回肠。”我也有同样的体会,不如评论家说地深刻,在此只好借用他山之石。莫言在《长篇小说选刊》创刊中写道:“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伟大文体的尊严。”

《一句顶一万句》确实印证了这一点,有一定的难度,不深入读下去,不深切地体会,很难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4

两天看完了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36万多字。期间还上了一天班,采访了一个画家。

一个长篇看得这么快,说明一件事:读着顺。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看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也让我想到更早时看沈从文的散文集。都是乡下人的故事,是中国本土的故事。

还让我想起看过的池莉的一些市民小说。

往前再扯一些,明清话本小说,和民间说书人自编的故事,一说一整夜说者和听者都不愿睡的故事。

遗憾的是,这些故事也仅仅是一些故事,热闹,中间透出些人间的一些小道理或者说貌似大道理的小道理。

如此而已。

可以说,刘震云、余华这些人的小说,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像模仿马尔克斯的莫言写得像马尔克斯、模仿卡夫卡的残雪写得像卡夫卡、模仿博尔赫斯的`格非像博尔赫斯,这些中国作家像明清话本、民间说书艺人的“书”(其实是植根千年的一种变文),像接近大师的沈从文等人。但这些像,意义都不大。

采访中接触的画家常爱讲一句话:画得跟自己的师傅一模一样,注定你出不了啥名堂。或者:画得跟齐白石一模一样,注定成不了大画家。

想刘震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写至今已逾20年,写得很苦呵呵的,没改调子,属于画得自己跟自己一样。虽被冯小刚罗摩李敬泽等夸过许多次,但何时能有大突破大出息?就这本长篇来说,仍看不出迹象。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5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分上下两篇,写了两个有关系却无联系的人和事,杨百顺和牛爱国(杨百顺是牛爱国母亲的继父)。

他俩所处的年代不同,经历不同,可性情相似,命运相同,都是自尊好强的人,都要活出自己的样子、选择自己的路,任劳任怨、固执倔强。可事与愿违,杨百顺差不多换了十个事做,连名字都改成了吴摩西,结果还是身心疲惫,一事无成;牛爱国从一个充满理想的热血青年到四处碰壁,最后面对家人的欺骗,尴尬无助。他们始终不明白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只看结果,他俩都是生活中的失败者。从希望到失望,最后绝望。

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越是想好,越好不了。这就像在搓麻绳,反劲不能太大,要适可而止,否则,越用力、越费劲,直至绳子断裂。绳子断裂可以换一根,人要是遭受重创,那就是致命打击,一蹶不振。人就是这样,费尽心血竭力坚持的不一定有好结果,可更弦易辙重做选择也是一件两难的事。真的很难说,谁睿智、谁愚蠢的。

合上书,油然四个字在眼前,“命运弄人”。好像看到,在苍茫的大地上,两人精疲力尽,目光茫然,人在奔走,在无奈中不知所措却依然坚持着向前走,这就是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6

总起来说这本书很不错,很有思想的一本书,把现实世界刻画的有棱有角。

一开始上手这本书,感觉各种姓,看来作者一定研究过百家姓的。文章的前半部分让我没有找到感觉,中间很好。着重刻画了“说话”的魅力,能够说的上话,便是一种沟通。很多悲剧都是从没有沟通开始的。

可能是我的人生涉足比较浅,所以都书中的人物杨百顺以及牛爱国的生活感到累,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或者说拿不起来。人生在于什么,平平淡淡的人生,需要我们去丰富,只要不后悔就可以了。

书的内容涉及方面太多了,还需要多看几遍才好。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7

看了刘震云的作品《一句顶一万句》,感触颇深。文章主要写普通的民众,中国千百年普通民众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际交往状态,以“谈的来谈不来”作为交友、恋爱结婚的标准,或者,把“找一个说得着”的作为人活着的目标。

刘震云的小说,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很强,特别是对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描写。千百年来,中国人真的是孤独的,茫然四顾,找不到一个说话的人。“不敢说,不好说,说了也不明白”成为人与人顺畅交流的桎梏。被现实的利益羁绊着,成为不敢说的理由;被礼仪道德约束着,成为不好说的理由;认识水平有高下,成了不想说的理由。所以,从古老的寓言故事就教育不要做咕呱乱叫的青蛙,孔老夫子也谆谆教导“谨于言,敏于行”,做事要“三缄其口”。但现实的世界里,中国人又是如此喜欢扎堆的民族,喝酒喜欢热闹,办事喜欢隆重,及至行走在马路上也是三五成群。但是,很多时候,这些朋友私下交流的大都是政坛新闻,街头趣闻,单位传闻,与别人有关的多,涉及个人的少,涉及心灵的更少。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心底的寂寞和孤独无以排解的时候,就更会寻找热闹的所在,来暂时摆脱和忘掉精神的失落。不像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跟上帝说,跟安拉说,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在,能理解你的苦痛与烦忧。也正因为如此,一个能懂你,能说的上,说的着的朋友在中国那就是精神上的太阳,碰到了这样的朋友,那就是一生之幸。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8

刘震云著的《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受颇深。如编者荐言“与神对话的西方文化和人类生态,因为神的无处不在而愉悦自在。人与人之间虽说来往不多,但并不孤独;与人对话的中国文化和浮生百姓,却因为极端注重现实和儒家传统,由于其社群、地位和利益的不同,由于其人心难测和诚信缺失,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并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独当中。”所述一样,全书围绕两代人出延津和回延津,一出一回阐述人物之间的复杂错综的社会关系。

小说的叙事风格虽然情节简洁,叙事直接,但乍一看有些摸不到头绪。或者说有些觉得繁杂。越深入越觉得作者花费心思叙的并不是“事”,而是探究人的内心的孤独。作者没有用哲学、心里学等理论去分析引导,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结构,社群组织和家庭关系,乃至于性欲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有关。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那个“一句顶一万句”的人。

话,一旦成了人与人之间唯一沟通的东西,语言便成了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并不是与任何人都有话说。哪怕是父子、母女、夫妻。刘震云虽不是女性主义者,但小说中的女性却为了自己那个能说得上话的人,抛弃丈夫孩子,有甚者宁愿去当“鸡,”也不和没话说的男人在一起生活。

由此,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长生了。为了在精神上有所依托和慰藉,人们义无反顾地追逐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一句顶一万句”的身影。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通用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